观车 · 论势 || 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团体标准,能破解哪些行业痛点?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8日

来源:中国汽车报

阅读:329次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氢加氢,又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中的关键环节。面对这一环节现实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如何从标准化领域入手去予以破解,是行业面临的课题。

近日,一份由中国石化联合国内数十家氢能头部企业发布的国内首部团体标准《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填补了目前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的标准空白,也将为推动国内氢能交通产业发展带来利好。

其一,目前,制氢加氢存在哪些难题。以往,制氢由制氢企业完成,然后再运输到加氢站储存,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其中的难题之一,是氢的运输。目前,氢燃料的运输仍然是法定的危化品,既受到运输工具限定的制约,也受到运输路线等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运输成本较高的问题,这必然为氢燃料汽车使用环节提高了成本和不便。

在氢的运输方式中,除了道路危化品专用运输车辆之外,还有管道输送方式。目前都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据测算,使用专用车辆运输,氢的运输成本每公斤为5-13元左右,而管道运输成本每公斤约为2元左右。如果能实现制氢加氢一体化,就基本消除了运输成本,对于氢能应用将更加有利。

其二,《指南》解决了哪些问题。制氢加氢一体化,对于中国石化这样的企业而言,无论是制氢还是加氢,都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也有条件进行一体化探索。为此,中国石化在辽宁、广西、青海等地落地了分布式甲醇制氢、氨分解制氢、电解水制氢、天然气制氢等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已涵盖所有分布式制氢主流路线,累计发展加氢站128座,成为全球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数量最多的企业。而随着这一探索的进展,标准化成为亟需的重要指南。

作为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具有保驾护航作用。作为降本增效、值得推广的制氢加氢一体站,是氢能应用市场化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也是氢能产业发展中亟待疏通的“关键一公里”。但现实是,目前已公开实施的加氢站技术规范,主要针对的是传统加氢站的建设,对于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建设尚无明确规范作为依据,特别是对于站内制氢装置的技术要求,如设备尺寸、供热方式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石化经过近一年的商业实践,采用《指南》设计建设的大连盛港和南宁振兴制氢加氢一体站,在现场布置、设备小型化、技术集成化、控制智能化和本质安全化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用氢成本较传统模式下降20%以上,体现了《指南》的作用和价值。

其三,标准化对于产业发展有哪些实际意义。显然,制氢加氢一体站对于氢能特别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有着成本低、便利性好、利于推广的重要价值。而作为一种创新型建站模式,在站内即可完成氢的“制、储、运、加”所有环节,显著降低了终端用氢成本,而降低成本一直是氢燃料汽车推广应用中的一大难点。而且,《指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使得《指南》基本成为构建低成本加氢站建站模式的重要圭臬。

标准领航,事半功倍,这是行业内存在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对于发展氢能这种清洁能源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2023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其中提出,要多元参与,广泛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参与标准的制定。而目前在我国标准体系中,也有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及行业标准、国家推荐标准、国家强制标准等层级。因此,在制氢加氢一体站领域,从团体标准为基础,逐步向国家标准过渡,也是结合产业实际的可行路径。

总体而言,《指南》的出炉,既为产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制氢加氢一体站这一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指导,也为制氢加氢的产业实践提供了务实的推动力量,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对于我国氢燃料汽车及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利好,开启了产业提速的未来之门,必将有助于我国氢能产业走进新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