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车能融合产业生态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5日

来源:中国汽车报

阅读:339次

汽车与能源行业正在充分融合,这是行业共识,是大势所趋,也是新时期交通革命和能源革命必然的选择。在交通强国建设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近年来电动汽车的保有量持续增加,2023年突破了2000万大关,成就举世瞩目,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超过48.2%,并且还在进一步的增长。但随之带来的车辆、补能与电网三者之间的协同问题,是跨产业发展需思考的重要问题,而找到三者融合发展的路径已经迫在眉睫。

3月1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汽车与能源融合发展论坛上,来自行业的多位专家就此展开探讨。

高质量充电设施亟需到位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现有充电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充电需求。为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亟需尽快到位。华为方面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发展到了5G时代,但充电基础设施仍然停留在2G的时代,充电问题仍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首要因素。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充电网络业务部总裁刘大伟认为,当前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仍落后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国家层面不断强调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经济向‘新’力,华为以全液冷超充为代表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具备新质生产力所包含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属于当代的新质生产力。未来三年,新能源汽车数量将超过5000万辆,新增公共充电桩将会超过400万根,为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呼吁新增的充电桩应全部达到或超越5G充电桩标准。通过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可以解决充电里程焦虑,还可以减少因续航带来的大容量电池的高成本付出。”

建设高质量充电设施,支撑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需要产业链各方加速推动,为此,华为提出六个方面应加速发展:

第一,零部件企业加速底层技术开发及降本,当前高压超快充产业链在技术上已成熟,第三代半导体,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功率半导体已经实现了规模商用,2023年大量国产的元器件开始上车商用,行业期待零部件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第二,呼吁车企加速大功率超快充车型的规划,2023年被业界定义为高压超快充车型发展的元年,这两年车企们在电动化赛道上的竞争愈加激烈,无超充不电动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在此,他们也呼吁各大车企提前对A级车和商用车进行超快充车型的规划和上市,占据市场先机,进一步扩大中国汽车电动化产业的优势。

第三,桩企应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满足客户需求,面向未来演进的高质量充电设备。预期未来充电设备将由“一体桩”向“功率池”方向演进,架构方式也将由风冷向全液冷架构转变。

第四,倡议运营商加速设备的更新换代。充电设备是运营商的生产工具,购买充电设备需要关注其价值产生创造能力和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不仅是初始投资成本,选择和购买充电设备更要关注其可靠性、寿命、充电量、车辆兼容性、电网友好性等方面的特征。

第五,呼吁电网公司侧加快支持高效能全液冷充电场站的优先配给,推动低效电力利用场站的退出或升级改造,支持具备光储充一体化的电网友好型充电场站的建设,共建电网友好型的充电基础设施。

第六,政府需要加快统一规划管理,让充电从无序走向集约有序,提升城市管理的安全。

交能融合持续深化

除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的充电桩侧的转型升级,新时代汽车产业也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电投绿电交通产业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启源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鹏提出,交通和能源相融合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能源、交通、信息三网的融合。在他们的实践过程中,以产业数字化底座为支点,通过数字化平台,将交通装备和共享电池及换电站网络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流和能源网进行有效的信息交互,再通过顶层能源的调度网络,基于多源的数据融合分析,满足交通电动装备补能的同时,还可以更大程度地支撑电网辅助服务所需求的新能源消纳。

2023年,电动汽车的推广普及带动了充换电服务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78.1%,远超全社会用电增速,已经成为负荷侧绿电消费非常重要的领域。与此同时,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稳步推进,风电光伏的探索取得可观成绩。据了解风光的装机量已经超过了10.5亿千瓦,2023年发电量接近1.5万亿度电,占整个中国社会总用电量接近30%,电力供给侧绿电的占比稳步提升。目前随着风电、光伏上网电价持续下降,新能源项目和用户侧交易的放开,也为交能融合深入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利好。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新瑞在分享中表示,在能源结构的巨大变化中,风电光伏产业已经是大势所趋。2023年风光装机容量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超过了火电的装机容量,达到产业的新拐点。相信2024年会提前实现“到2030年安装12亿千瓦风光”的目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依然带动能源行业的结构改变。

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引领汽车行业的重大变革,也将推动交通领域持续的低碳转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计划部副总经理,中国石化新能源办公室主任、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刘会友表达了对未来的几点判断:

第一,交通能源变革将对传统的油品零售业务带来显著的影响。据中石化预测,中国成品油的需求峰值将提前到2025-2026年,成品油市场空间持续缩小,除了换电模式,氢能也将在交通领域有较大的替代空间。

第二,乘用车领域,纯电动车将占绝对优势,电动汽车在家庭第二辆车以及置换市场中快速兴起,新车的渗透率达到37.7%。在商用车领域,氢能车将发挥长距离、高载重的优势,在重卡、城际物流和大巴等电动化比较难的地方加速渗透,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100万辆。

第三,燃料电池汽车最晚将在2030年建立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随着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规模化,产业链将进一步快速降本。

第四,动力电池性能将持续提升,成本持续下降。

新能源汽车作为能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实现了能源应用的全面转型与革新,并重构了整个产业格局,重塑了汽车产品的使命与内涵。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为助推能源结构转型发挥了重要力量,风电光伏等绿电与新能源项目的交能融合逐渐深入,氢能产业也正蓬勃发展,充分发挥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未来期待汽车产业能够加快融合,缔造产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