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痛点就是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来源:中国汽车报

阅读:315次

汽车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如何促进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2023年,我国汽车总销量以3009.4万辆创造了世界新纪录,同比增长12%,增速较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业界预计,今年的增速将回落至5%左右。去年打了一年的“价格战”,今年春节一过又接续上了。很显然,“内卷”更厉害了,车企利润率仍然难以恢复,淘汰出局者会更多;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部分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增量困难,卖车又赔钱,一时难以摆脱困境。如何解决这两种尴尬境遇,或许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部分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前不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开打的“价格战”,出于不能一直“失血”的考虑,一些车企没有接招。不再继续赔本赚吆喝,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在市场份额和企业生存面前,大多数车企还是会采取兼顾策略,不会一直“陪太子读书”、对“价格战”奉陪到底的。如果这种理性的自主选择能够在行业里占据上风,对于中国品牌乘用车产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如果说今年汽车行业最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动力,笔者认为不打“价格战”或者降低“价格战”的激烈程度,对于中国品牌新能源车企来说就像甘霖一样珍贵。车企不再“大失血”,就可以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去搞研发、提升质量和培育供应链。众所周知,供应链和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很重要,大家也希望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更亲民,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和时期,“鱼和熊掌”之间需有一个较好的均衡度。

虽然欧美国家纯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有所放缓,但他们并未停止研发和培育供应链。一旦他们在动力电池技术和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就会扭转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化方面的落后局面,而突破口就是质量,尤其是安全性和可靠性。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有先发优势,但还没有在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上赢得完全的信任及尊重。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外国品牌产品的表现来看,虽然销量不大,但安全性、可靠性方面还比较稳健。

去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增长到56%;今年1月,进一步提高到60.4%。其中,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超过了80%,占据绝对优势。这种优势既是一项空前的辉煌业绩,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这种优势会持续到何时?如果这种统治地位受到影响,又会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对于中国品牌来说,这种危机意识应该有,也必须有;自省精神应该有,也必须有。笔者以为,到2030年左右,凭借着技术积淀和持续的努力,再加上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的口碑,外国品牌新能源汽车或许会不断吞噬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再假以时日,占据半数市场份额也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品牌乘用车之所以能够在去年占据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树起一座丰碑,一大技术推动力是网联化和智能化。不过,从Sora的横空出世需要认识到,中国汽车智能化的领先优势有可能会被撼动。Sora具有较优异的理解真实世界和模拟人行为的能力,展现出大模型和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它能利用生成虚拟的数据进行自动即时模型的训练和验证,大大减少对真实驾驶场景数据的需求量,快速低成本地生成逼真数据,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效率。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也声称,特斯拉在一年前已掌握利用精确物理原理制作真实世界视频的技术,可以预测到对自动驾驶至关重要的准确机器物理特性。Sora之类的大模型技术必然会对自动驾驶技术带来颠覆性影响,尽管我国在生成式AI领域正奋力追赶,但差距依然很大。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一些中国品牌车企已经开始大力投资大模型之类的AI技术研发。在催生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还是要在科技创新中寻找动能,否则只能在“红海”中厮杀。而要在科技上占据潮头位置,就要从机制上入手用好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科技的第一要素和根本要素。

其实,AI不仅正在快速渗入汽车产品,而且正在快速渗入研发和制造系统。2月2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包括汽车在内的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指导意见,为中国品牌车企及其供应链进一步提升制造系统的AI水平指明了方向。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去年,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消费预期不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巨轮坚持稳中求进,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长5.2%。我国也是世界惟一汽车年产销量在3000万辆以上且潜力依然巨大的超级汽车市场,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经济总量、GDP增速、市场规模和汽车产业既有的整体优势等,都为我国汽车产业爬坡过坎、稳中求进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好基础,一切不足和缺失都是成长和前行的动力源泉。站在时代的时间轴上,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