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练好“内功” 扬帆出海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4日

来源:中国汽车报

阅读:236次

展望2024年,中国汽车“出海”的步伐将越走越实。

回首2023年,汽车出口“量质齐飞”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带动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我国汽车出口441.2万辆,同比增长58.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行业普遍认为,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达到480万辆。在日前举行的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更是认为,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超过500万辆,创造新的历史纪录。

全年汽车出口接近或达到500万辆,意味着中国将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年度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一成绩值得欢欣鼓舞,它说明中国汽车产品的竞争力在提升,中国车企走向海外的底气将更足。当前,中国车企正加速“出海”,虽然出口产品仍以燃油车为主,但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不断提升,尤其欧洲和东南亚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两大热门目标市场。如今,出口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新的增长点。进入2024年,相信中国车企将继续斗志昂扬,在扬帆出海的道路上乘风破浪。

在为上一年出口成绩欣喜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汽车出口量的统计中,并不完全是自主品牌产品,还包括在华生产并返销海外的合资品牌、外资品牌产品,比如特斯拉出口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约1/3。因此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走出去”是进行时,绝不能沉湎于已有的成绩沾沾自喜。

站在新一年的起跑线上,中国车企海外之行机遇无限,但也挑战重重。

挑战之一,是补贴问题。比如,欧盟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法国颁布的电动汽车购车补贴新规等,都为中国车企的欧洲行设下了道道关卡。以法国为例,2024年1月启动的电动汽车补贴新政将中国产电动汽车基本排除在外,其中也包括在华生产的外资品牌车型,如雷诺达契亚Spring、特斯拉Model 3。美国更不用说,在补贴方面对于中国车企甚至是采用中国动力电池的外资企业“严防死守”。

挑战之二,是关税问题。巴西近期宣布,从2024年1月起恢复征收电动汽车进口关税,并将逐步提高税率至35%。《华尔街日报》近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称,美国拜登政府正在考虑提高对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其中包括电动汽车。土耳其此前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而后又于2023年11月颁布新法令,提出设立至少140个授权服务站等要求,加强对中国产电动汽车进口的限制。

挑战之三,是碳壁垒。比如欧盟的《新电池法》要求只有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以及数字电池护照的电池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另外,欧盟还计划对出口到欧盟的汽车零部件及整车设立碳足迹限值法规。日本也计划将车企在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与纯电动汽车补贴挂钩。

由此可见,中国车企要想在新的一年再创出口佳绩,还需经受更多考验。从整车出口转向本土化生产,将是中国车企在出海道路上的新动作。这既是中国车企规避贸易壁垒、化解补贴和关税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车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整车出口和本地建厂,代表着不同的出海模式。纵观全球主流大型车企,前期或许会以出口方式试水某一市场,但条件成熟后都会选择本土化建厂和生产。当年欧美、日韩的车企进入中国,也是这样的节奏。时至今日,全球主流大型车企几乎都在欧洲、北美、南美、亚洲等主要市场设有工厂,实现本土化生产。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在这条路上只是刚刚起步。尤其是在成熟市场,例如欧洲,虽然不少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跟随客户的脚步进行本土化生产,但大多数整车企业还没迈出这一步。比亚迪是先行者之一,前不久宣布将在匈牙利建设欧洲首个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接下来,相信会有更多车企朝这一方向努力。

要想破除碳壁垒,中国车企一方面要加强创新,携手供应链,开发更环保、更智能、更安全可靠的汽车,提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重视自身的碳足迹管理,以应对未来更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此外,为了减轻关税或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中国车企要拓展更多的出口市场,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在必要时提供更多支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协议相关的谈判。

2024年,在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汽车出口有望迎来新的高点。与此同时,中国车企还需稳扎稳打,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继续修炼“内功”,沉着应对各种潜在的壁垒和挑战,加速扬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