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多方赋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走上高速路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5日

来源:中国汽车报

阅读:82次

8月24日,雄安新区发布通告,将雄安新区容东片区部分区域划定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

多层面的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在成为各界的共同行动。正处于风口上的智能网联汽车,融资也显现了不凡的实力。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至少已经披露了98起融资事件,其中69起与智能驾驶相关。而在去年同期,整个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披露的融资不过70余起,其中智能驾驶相关融资事件不到60起,显然已经超越了去年。

融资助力推动发展

作为新技术、新应用的新领域,智能网联的融资似乎更为引人瞩目。

今年上半年,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赛道已披露的各两笔融资中,激光雷达领域的两笔融资获得企业分别是北科天绘和灵途传感,融资金额分别为1.8亿元和数千万元,毫米波雷达领域的两笔融资获得企业分别是木牛科技和赛恩领动,规模均在数亿元级别。

芯片也是资本持续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车载智能芯片领域,上半年有欧冶半导体、辉羲智能、芯砺智能等多家企业拿到了新的投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辉羲智能,虽然去年4月才成立,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拿到了两笔融资,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小米集团等,充分凸显了资本的眼光。

与此同时,功率半导体也受到青睐,获得了资本的密集加码,而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在终端市场的持续爆发,使得汽车行业对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需求随之提升。根据英飞凌的分析数据,新能源汽车中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价值量约为传统燃油车的5倍以上,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在持续升温的智能线控底盘领域,今年上半年国内共披露了11笔融资,远超去年的4起,资本的投资热情明显上涨。除了京西智行,千顾科技、利氪科技、格陆博科技、悠跑科技等今年也都拿到了新的投资,规模均在亿元级别。线控底盘“走红”背后,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驱动终端客户对车辆安全、智能、舒适、个性化等潜在需求持续提升,这要求底盘架构也必须朝着电动化、智能化、集成化与轻量化的方向转型,由此为线控底盘发展带来机遇。据预测,到2026年,国内乘用车线控底盘核心系统的市场规模有望达650亿元,2022-202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4%。从增速和规模综合而言,线控悬架和线控制动将成为线控底盘行业的主要增长部分。

“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催生出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的发展方向。”伯特利董事长袁永彬向记者表示,线控制动系统具有集成度高、重量轻、反应时间短等显著优势,适合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场景,并扮演着关键的“控制执行层”。他认为,融资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明确导向以融促产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是受益于此,才能走上发展的高速路。

其实,早在2015年,主管部门就发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近年来,国务院常务会议数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自此,比亚迪、吉利等整车企业,以及芯片、激光雷达等科技型企业都成为资本的“座上宾”,获得融资、市值飙升。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投融资总额达到了1100亿元;2022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3500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接近6000亿元。

事实上,尽管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得到了金融资本的大力支持,但是未来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仍然有很大的金融投资空间。一名行业专家指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资本流动性还不是很高,金融空间依然很大,因此如何利用好金融力量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更健康、更扎实地发展,如何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金融资本的价值最大化成为关键。

在行业专家看来,智能网联汽车与资本的融合,才是双方受益的最佳路径。为此,要坚持技术引领,准确把握产业投融资方向;要发挥平台作用,精准提升产业的投融资效率。打通政产学研用资的信息壁垒,畅通数据、共享渠道,提高产融效率。要用数据来吸引金融资源,用金融提升数据的质量,推动数据的征信赋值,并依托自建的算法模型,为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服务。要加强政策协同,优化完善产业的投融资生态。事实上,为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财税等政策一体化配置,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增效,有关部门已经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和补贷保联动等试点,希望通过政策的征信、上市引导、财税激励、采购验证等协同工作,为产业科技创新主体及其配套企业争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深度地融合对接。

在利好政策的作用下和金融资本的加持下,近两年我国汽车市场涌现出诸多发展较快的自主品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00万辆,同比增长45.6%,呈快速增长态势。

政策发力不断向上

近年来,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尤其在近两年,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密集出台,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其中,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即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达到25%,到2030年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达到50%,到2035年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达到75%。

而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标准、法规和指导意见的制定,也为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生产、测试和运营提供了规范和保障。2022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在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基于试点实证积累管理经验,支撑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制(修)订,推进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管理体系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2022年8月,科技部发布《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针对自动驾驶从特定道路向常规道路进一步拓展需求,运用车端与路端传感器融合的高准确环境感知与超视距信息共享、车路云一体化的协同决策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交叉路口、环岛、匝道等复杂行车条件下自动驾驶场景示范应用,推动高速公路无人物流、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网联公交车、自主代客泊车等场景发展。

“明确的顶层设计与务实的具体措施,都使多方面更有信心,不遗余力来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