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赛来了,车企“存活线”到底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5日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阅读:102次

近日,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再出惊人言论:未来只有少数汽车巨头能活下来,每年产量达不到500万辆,甚至1000万辆以上,将难以立足。

随即,“500万辆规模论”成为行业讨论的热点。按目前数据来看,国内车企没有一家年销量达到500万辆,一些备受关注的“明星车企”甚至连50万辆的门槛还没迈过,那这些车企将来还有活路吗?车企的“存活线”到底是多少?

■淘汰赛来了

说到“存活线”,意味着汽车行业的淘汰赛降至。

6月16日,在深圳举办的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余承东再次表达了他对“淘汰赛将至”的看法:在汽车智能化时代,只有巨头才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未来汽车行业的洗牌将会非常惨烈,“卷”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更卷,而一般公司很难在“更卷”的市场中存活下来。

不少车圈大佬都有过类似言论。此前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表示,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可能只剩下5个玩家。对此,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表示赞同,并认为汽车产业重构期,微增长、淘汰赛、兼并重组将成为主旋律。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也认为,未来5年、10年是竞争的关键期。

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状态是供不应求,但是到了2023年,产能不足、缺料等情况都大幅改善,汽车行业将会进入淘汰赛,行业机遇窗口期只有3至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像战场,革命到后期,有些企业会崩盘。

如果淘汰赛将至,那么车企的“存活线”是多少?500万辆的说法,不止有余承东提及。今年4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布局中高端车型的车企做到300万辆的销量就可以活下来,而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车企由于产品定价等原因,只有做到500万辆的销量规模才能存活。

这是否意味着,“500万辆”存活线已成为行业共识?

■500万辆太远,站在地球看月亮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认为,“500万辆规模论”有点“扯”。

在他看来,百年汽车行业发展至今,也没有几家车企年销量能超过500万辆。以最近的2022年为例,全球范围内,年销超过500万辆的车企仅有6家,分别为丰田汽车(超1000万辆)、大众集团、现代起亚、雷诺日产、Stellantis以及通用汽车。中国仅有5家车企年销量超过100万辆。

早年间,有车家庭占比不高,全球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如今,有车家庭占比大幅提升,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新阶段,全球汽车销量不超过1亿辆。而随着汽车行业向自动驾驶和共享化迈进,未来买车将不再成为必须,全球汽车销量或将进一步下降。如果按照“500万辆规模论”来看,未来全球难道仅剩不到20家车企?

范永军认为,对于汽车企业而言,规模化的确会带来研发、制造、销售成本的下降,如特斯拉仅以几款车型便能达到数百万的销量,意味着其盈利能力在汽车行业内遥遥领先,“会活得非常滋润”。但并不代表其他车企达不到500万辆就活不下去,只要能达到盈亏平衡点即可生存,而不同企业因其产品布局等策略的不同,盈亏平衡点也不尽相同。

他进一步指出,与特斯拉不同,比亚迪走多品系、多门类路线,以广泛的产品矩阵取胜,其大概年销50万辆即可达到盈亏平衡。从比亚迪近期的财报也可以看出,随着销量规模的增长,其盈利能力也持续攀升。而埃安产品种类不多但销量不俗,或40万辆年销即可达到盈亏平衡。

“达到盈亏平衡点即可生存,只是活得好与不好而已,以越少车型达到越多销量的车企,生存状态会越好,但以目前大多数车企销量谈‘500万辆’属于站在地球看月亮,还太遥远了。”范永军说。

车企不该被“规模论”忽悠和洗脑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认为,500万辆的规模是汽车市场达到稳定状态后,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可能会达到的年产销规模,肯定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个周期至少在十年以上。

而且,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基于新的智能化架构会形成类似于手机行业的安卓和iOS这样几个大的生态,并非每个存活下来的车企都能达到500万辆的年销量,而很有可能是某一生态下的企业总体销量达到500万辆。比如华为生态之下,北汽、赛力斯、奇瑞等多个车企的总体销量达到数百万的规模。而依附在智能化生态之下,高端品牌几十万辆,大众品牌100万辆规模,大概率也可以存活。

纪雪洪的“生态论”让记者联想到余承东在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的观点,余承东当时表示,汽车走向智能化时代,不同于传统的燃油车时代,车厂的投资规模非常大,如果投资不够的话,无法支撑竞争。中小玩家可能没有重资产投入支撑未来的持续发展而跟不上,无法成为巨头。华为的策略是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相信和华为紧密合作的厂家能够活下来,能够成为这一代少数的幸存者。”

但纪雪洪也指出,即便竞争力强如特斯拉,目前也尚未达到年销500万辆的规模,并且自动驾驶到来的时间点尚不确定,汽车行业格局远未到稳定时期。“500万辆规模论”更像是一种商业策略和营销手段,意在让没有与华为合作的车企感受到“压力”,进而选择与华为合作。

“这个味道有点像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初期,外资企业也曾认为中国车企没有规模做不了汽车,但如今,自主品牌从无到有一路拼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所以车企不该被‘规模论’忽悠和洗脑,过于渲染‘规模论’对汽车行业发展意义不大。” 纪雪洪说。

■500万辆“存活线”僵化且片面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认为,未来汽车行业极“卷”之下,对企业销量规模的要求可能会高于手机行业。

大众、比亚迪、吉利等车企都在不断追求规模化生产,以摊销企业成本;即使“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也离不开销量规模和量产产品平台及技术的支持,比如法拉利依托于菲亚特集团、保时捷依托于大众集团、劳斯莱斯依托于宝马集团。这说明,车企必须要有规模,但每个企业的车型开发、成本结构和赢利点都不同,以500万辆来界定所有企业生死是片面的,也是僵化的,因为车企的发展是动态的,而且造车的方式及技术也在不断变化,或许存在多品种小批量企业生存的空间。

张君毅强调,车企的生死也并非由销量完全决定,必须要从更高的角度看到车企在汽车产业链上的“链主”地位和作用。在德国,为经济做出更大贡献的并非车企,而是车企领导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美国,除了特斯拉之外的车企目前发展状态不佳,连带整个汽车供应链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也不强。车企对于庞大的汽车产业链有极强的经济驱动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有些车企已经走到生死边缘,国家或者地方政府仍在极力挽救。

当然也要看到,中国汽车产业目前规模大却分散,看似接近“500万辆生存线”的个别车企,其实地位也并不如想象中的牢固,因为百年间汽车行业的销量一直处于此消彼长之中。所以,中国汽车企业特别是中国品牌还应继续扩大国内销量规模,同时向全球市场不断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