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客车行业地方保护抬头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4日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阅读:169次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针对重点领域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等顽疾,已经下定了整治的决心。不过,在客车领域,以“最低价中标”,然后依靠地方政策补助“回血”,以及通过恶性竞争分割市场等现象依然存在,且大有“野蛮生长”之势。
  “最低价中标”歪风又起
  早在多年前,《人民日报》就曾发文直斥“最低价中标”的现象,然而时至今日,该顽疾依然在客车行业挥之不去。
  “最低价中标”是指在政府采购招标中,报价最低者中标几率最大的评标方法,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降低采购成本,防止暗箱操作,力争将性价比最优的产品运用到公共事务中。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比价招标却有些跑偏。一些城市的招标制度可谓简单粗暴(惟价格论),为恶意压价、低价抄底的企业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客车采购招标中,低价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某客车企业大区经理告诉记者,不同品牌的客车定价略有差异属于正常范畴,但在公开招标中,一些车型报价甚至比同级别竞品低10多万元。同时,在付款方式上,有些企业更是推出了零首付等措施,不断挑战市场规则和底线。低价就能中标,如果这种行为形成风气,极易造成企业之间只比价格,不比质量,严重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损害了各方利益。
  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那些以低价中标,甚至远低于车辆成本价中标的企业,往往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压缩成本,以牺牲产品质量来补上亏损的窟窿;还有些企业先低价中标,再通过当地专项补贴来弥补损失,以这种“不公平”的方式,将竞争者“斩落马下”。
  对此,有行业人士直言,部分地区出于保护本地企业的目的,在采购车辆时,采用“挖坑种萝卜”式招标,中标企业大多不是靠实力和质量取胜。这些地区实际上就是打着公开招标的幌子,行地方保护之实,隐蔽性极强。不过,这对于其他投标的客车企业而言并不公平,久而久之,一些优秀的客车企业被迫放弃部分区域市场,导致行业一度出现“劣胜优汰”的怪象。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部委曾多次采取措施,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及招投标制度。与此同时,一些客车企业也意识到低价竞争的危害,纷纷调整经营策略,从追求市场占有率向追求合理利润转变,主动退出恶性竞争的招标项目,并希望能够堵上“最低价中标”的漏洞,遏制低价恶性竞争带来的风险。尽管如此,在目前政府采购招标过程中,低价竞争、地方保护行为依然未能彻底根除。
  地方保护手段或明或暗
  事实上,在客车市场中,一直有着制度规则不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等问题,部分地区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实行不同准入标准、税费标准及监管标准,对本地企业的保护措施或明或暗。
  “国内的客车企业中,有不少是由地方客车改装厂改制而来,具备较为深厚的地方资源积累。当地进行车辆集中采购时,地方政府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会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地客车企业,最终往往会出现某个品牌的车辆在某个城市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情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客车行业专家告诉记者,一些地区的车辆招标就是走过场,其实很早就内定了当地企业,大部分参与投标的客车企业都是“陪跑者”,并没有真正一较高下的机会。
  “特别是公交车采购,一直是地方保护的重灾区。”某客车企业市场部负责人介绍说:“由于大多数公交公司依靠政府拨款来更新车辆,因此购车资金的流向必定会倾向本地客车企业。据我所知,一些地区采购招标之前,购车款就已经从地方政府划拨到本地客车企业的账上了。”
  “与传统燃油公交车相比,新能源公交车的地方保护问题更为严重。”客车行业分析人士王先生告诉记者,“这主要体现在车辆配置上,有些地方没有整车企业,但有电池、电机配套厂家,当地政府就会表示‘用外地的车可以,但必须配装本地的电池、电机’,这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当然,如果当地既有客车企业又有新能源配套企业,那么整车及关键部件必定由当地企业‘一手包办’。”
  这种设置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壁垒,将补贴向本地企业倾斜的做法,严重破坏了行业的有序发展,导致市场调节失衡,同时也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建立。另外,地方政府为补贴设立各种门槛,导致客车企业无法坚定自己的技术路线,使得技术创新也受到一定限制。而在保护伞下的地方客车企业,由于没有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导致技术创新放缓,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打破地方保护,一些客车企业试图在多地布局,建设生产基地,希望通过投资换取市场。但一件件失败的案例足以证明,走‘投资换市场’的老路行不通,也换不来真正的市场,而且无法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产能过剩等诸多弊端,给新能源客车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王先生说道。
  自由较量阶段更需打造核心竞争力
  地方政府为本地客车企业“开小灶”的初衷是为鼓励其发展,给企业创造成长的机会。但如今的地方保护貌似已经变了味,不仅对行业健康发展并无益处,还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如今,客车产业若要下好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这盘棋,就必须要打破地方保护壁垒,让品牌力更强的客车企业加入到竞争中来。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客车市场发展,才能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企业技术与品质的共同提升,才能使整个产业在全球更具竞争力。
  肃清市场乱象,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地方政府放弃设置行业壁垒,不断深化市场改革,为更多的客车制造商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机会。当然,从企业自身而言,也要改变过去依赖地方政府扶持的等、靠、要观念。
  对于当前客车行业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问题,某客车企业销售部负责人呼吁,各地应积极建立监督管理模式,破除隐性保护措施,建立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体系,鼓励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往,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护航之下,客车企业依靠政府扶持,就有机会存活。但现如今,‘国补’已经取消,整个市场进入自由较量、优胜劣汰的新阶段,而且国家层面多次强调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顽疾。在这样的背景下,客车企业需沉下心来练内功,只有掌握先进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客车行业专家陈世平表示,对于客车企业而言,不要将关注点仅局限于本区域,而是要把目光放长远。今后,客车企业只有把产品、服务做好,坚持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