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强化智能汽车供应链韧性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2日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阅读:219次

  随着绿色低碳与智能网联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主旋律,智能电动汽车已成为产业竞争的主战场,用户和数据成为汽车产品迭代升级和服务响应的创新源泉,车载OS、芯片、智能座舱、智驾算法等成为汽车供应链的重要价值锚点。历经十余年发展,我国已抢占电动化部分领域的创新制高点,涌现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随着竞争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国内汽车行业正加速推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以塑造全球智能汽车市场竞争优势。
  然而,受国际地缘冲突及新冠疫情影响,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链屡受冲击,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算力芯片供应遭到美国“卡脖子”,传感器、功率半导体等基础功能部件多次断供、提价,智能汽车供应链成本大幅增加,车企的产品功能设计及车辆型谱开发频频受阻。这或将削弱我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拖慢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因此,我国应持续强化智能汽车供应链韧性,以更有力的政策和更丰富的合作形式积极引入优秀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充分发挥“链主”在产业链的优势地位,通过订单安排、资源配置、打造多元化供应体系等方式,增强其对供应链核心环节上企业的黏性,持续拉动本土智能汽车产业链技术升级。面临智能电动汽车软、硬协同定义带来的新发展机遇,我国要加速推动本土车企、零部件供应商与智能网联科技公司的多领域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新型产品形态、商业模式和生态关系,构建智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新生态,有力支撑智能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高地建设。
  一是打造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多层次供应体系。我国应加快构建动态产业生态图谱,实现对智能汽车领域头部企业的动态梳理,支持以制造业单项冠军为代表的本土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引进、参股等方式延链、强链,并构建供应链应急机制,保障核心零部件稳定供应。同时,以“链主”企业为主导,广泛调研反馈各级供应商痛点,持续优化本土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水平分工和垂直整合,加速推进三级供应商以下多元化供应商体系建设,大幅强化我国智能汽车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构建软硬融合、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生态。我国应继续引进具备创新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优秀企业,加快构建国内外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全球智力资源整合。同时,产业主管部门应鼓励主机厂、智能网联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跨界协同,共同攻关晶圆体生产、高性能芯片、车载OS、汽车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并加强对智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领域“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培育和孵化,促进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此外,我国应持续强化国内各汽车产业集群的政策联动和研发布局优化,加快建设供应链梯次合理、协同创新效果突出的共赢发展格局,努力打造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创新引领的竞争优势。
  三是持续推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整车企业应进一步深入采集挖掘用户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交通场景、移动出行、能源交互关联数据,构筑“移动即服务”视角下全天候的数字化场景,形成数据驱动的汽车产品定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仿真、提升体验闭环循环系统。此外,车企应聚焦车载软件开发,打造用户数字消费场景,构建丰富车载应用生态,并建立同时面向软件和硬件的产品质量协同管理体系,推动我国智能汽车产业链运行降本增效。
  四是推进国内智能电动汽车数据资源聚焦融合。我国应加快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监管体系,建立智能电动汽车数据定期公开制度,构建监控数据脱敏后行业共享机制,提升测试运营数据的产业应用价值。同时,应加速推进汽车数据资产的法律确权,持续完善数据市场交易体系,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平台协同,实现面向企业的数据双向开放赋能。此外,监管部门应联合整车企业,强化智能电动汽车上传数据归类分级,加快区块链技术在数据上传、读取过程中的应用推广,推动车辆信息安全与数据安全体系融合,为改善车辆智能安全性能提供决策依据,为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筑基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