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智能汽车创新应聚焦“硬科技”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0日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阅读:106次

   1月28日,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在新春寄语中直言,当前汽车行业有一种现象,即简单地加上“彩电、冰箱、按摩椅”或是通过并不落地的技术来博眼球,虽然取得了短期效果,但偏离了造车本来的“航道”。
  其实,这一问题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引起人们关注。有业内人士无奈表示,一些没有必要甚至会干扰驾驶的娱乐功能及配置,在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同时,也让车企同行们陷入“内卷”的尴尬境地。有些明明是可有可无,甚至被车主吐槽为“鸡肋”的功能,也装在车上,以此来彰显车企所谓的智能化和高端化。
  或许有车企会辩解说,这些都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但事实上,大多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功能的使用频率都不高,甚至有的已成为车主抱怨和投诉的“重灾区”。有调研发现,随着各类科技化配置的普及,与智能化技术相关的质量问题明显增加,信息娱乐系统成为中国消费者抱怨最多的质量领域。
  既然消费者并不完全买账,造车成本还有所增长,为何车企还要追求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呢?除了“内卷”导致企业不得不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车企并不具备真正能提高驾驶安全和效率的辅助驾驶及智能驾驶技术,为了塑造企业和产品的智能化形象,只能选择通过搭载一些非必要的新科技产品或堆砌“高大上”配置,让产品看上去很炫酷。
  汽车行业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已经开赛。关于智能汽车应该具备哪些功能,目前业内并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需要把重心放在与核心技术相关的“硬科技”上,而不是把娱乐功能等作为主要发力点。首先,即便消费者受这些功能吸引决定买车,如果在使用后发现并不实用或者使用频率不高,甚至使用体验不佳,非但不能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还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其次,车企的研发精力和资金投入是有限的,如果把重点放在不太重要的技术研发和配置上,那么就会导致一些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放慢国内智能汽车的迭代和技术水平提升的步伐;第三,一味着眼于娱乐功能等所谓的智能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在发展智能汽车,不利于在汽车行业形成追求科技创新的健康氛围。
  笔者认为,造智能汽车就像盖房子一样,首先要地基扎实、结构牢固,而不是只关注外在的软装。对于智能汽车来说,其地基就是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核心技术,包括基础软件与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等,而娱乐功能只是其软装。如果把智能网联汽车比作是一个人,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拥有再多的娱乐功能,也只是一些涂脂抹粉的表面功夫,并不能真正提高其内涵和气质。
  当然,笔者并非是让企业放弃车载娱乐功能的研发。毕竟,除了现阶段消费者有这方面需求之外,当无人驾驶真正实现后,娱乐功能和舒适性配置会有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与空间。不过,就当前来看,车辆还处于以驾驶为核心的发展阶段,车企应当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和交通效率为根本原则,探索智能汽车真正能够落地实现的方案和路径,而不是舍本逐末,净搭些“花架子”。
  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当下,车企的当务之急便是集中精力,切实加强“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围绕市场推出符合真实需求的高级别智能汽车,这既是发展智能汽车的根本,也是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必由之路。而对于车载娱乐功能,车企在产品研发和设计的调研过程中,可定期强化用户喜欢的功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因为一般来说,经常不使用的功能,往往是因为功能入口太复杂,或是这些功能没有产生用户共振,没有解决用户痛点。
  在智能汽车的赛道上,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硬核科技”傍身。只注重浮夸的表面功夫或是博一时眼球,终将丧失内在竞争力。只有不忘造车初心,我国智能汽车方能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脱颖而出。